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社区。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x
作家冯骥才说:“风可以吹起一张白纸,却吹不走一只蝴蝶。” 诚然,父母可以花很大功夫,给孩子灌输很多的东西,但是孩子却不一定会接纳。 真正能蜕变成蝴蝶的孩子,都是靠自己。 原来,破茧成蝶的痛苦,别人爱莫能助。 若是有一天,你发现孩子身上有以下几个征兆,那么他一定在变好。
01 开始关心父母的生活方式。 俗话说:“养儿才知父母恩。” 等自己也做了父母,就知道父母有多难了。不管是有钱的父母,还是穷困的父母,都有一本难念的经。 如果孩子在变好,那就说明他从孩童转变成大人,开始懂得换位思考。接纳父母的不完美。 虽然孩子不能代替父母去工作、生活,但是可以设身处地去理解,或者通过沟通来了解。 当孩子问“为什么要那么努力工作、为什么要上夜班”的时候,请父母花一点点时间,说一说生活的酸甜苦辣,别把问题挡回去。 02 开始发现自己的错误,并主动道歉。 每个人都会犯错,在父母的眼里,孩子的错误特别多。 当父母苦口婆心劝说孩子,如何改正错误的时候,心都快要碎掉了。 对于屡教不改的孩子,父母也许会愤怒。 而孩子自己认识到错误,并且可以大大方方说自己的错误,情况就开始逆转了。父母也要学会包容。 自我觉醒,比他人唤醒,显得更加重要。 如果父母纠缠孩子的错误,孩子就会自卑,下意识地再次封闭自己的“错误”,从而失去了变好的机会。
03 开始学会认输。 作家陈光宪说过这样一段话:“成长就是下棋的时候,能赢了老爸;成熟就是你明明能赢老爸,却让老爸小赢一下。”
是的,认输,并没有输;什么都要赢,就真的输了。 当孩子认输的时候,不是自卑,也不是躺着不动了,而是知道自己有多大的能力,到底能够做成什么事情。 也许孩子今后很长一段时间,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,父母也不要焦虑。万丈高楼平地起,谁都是从底层开始的。 孩子走的第一步路,是父母扶着的;孩子成长的第一步,其实是自己走的。 鼓励孩子,越挫越勇。输了没有关系,只是归零之后,再次出发而已。 04 开始做家务。 大部分的家庭,生活条件都不错,因此孩子也没有多少事情可以做了。 不像70后、80后,每天放学回家,还得去喂猪、赶鸭子。周末还得放牛、砍柴、插秧、割稻子。 当孩子变好的时候,不能干农活,那就做家务好了。他原来是,想吃什么,就安排父母;现在,他开始安排自己。 下厨,做一碗面条,加一个鸡蛋,都会喜滋滋。若是父母有机会,尝一尝孩子做的面条,味道不太好,但是一定要欣慰。 拿起拖把、扫帚,不要认为孩子干不好,而是教会他们,到底要如何干。爱劳动的习惯,从家务开始。
05 开始发现别人的美。 人都习惯以自我为中心,孩子也一样。 小时候,玩过家家的游戏,大部分的孩子,都希望自己是新娘、新郎,别人是奴仆。 在看《西游记》的时候,孩子都认为,自己是孙悟空,不是猪八戒。毕竟,猪八戒的样子,太丑了。 有一天,孩子知道,猪八戒也有美好的一面,能憨憨的,听师傅的话。那么他就开始改变自己的三观了。 发现别人的美,其实是做人谦卑的表现,不再贪图什么“鹤立鸡群”。默默无闻地在一旁,做一片绿叶。 允许孩子赞美别人,那不是“灭自己威风”,而是开始懂得人情世故,知道一些混社会的密码了。 06 开始谈论人生的话题。 读书的时候,会读到“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”之类的句子,但是对于人生的真相,孩子们是一知半解的。 做贡献、发光发热之类的想法,大部分的人都有。但是具体如何做呢?需要细化,落实到言行举止里。 孩子和父母探讨,什么是人生,什么是理想,什么是人生的意义,那就说明,孩子思考的深度更深了。 鼓励孩子探讨人生,然后找到自己的人生路。也许孩子选择的路,是歪歪扭扭的,是荆棘很多的,但父母别拦着,让他去试一试吧。
07 开始留下余钱。 现如今,孩子的零花钱,总是有的。但是钱,很难过夜。 今朝有酒今朝醉的问题,总是困扰父母。甚至是一些大学生,也觉得钱不够花,甚至会到处借钱。 反过来看,孩子开始存钱了,就意识到了社会的残酷,也开始谋划自己的财路了。 孩子是否变好,别看他收入多少,要看看他是否能存钱,省钱有没有方法。父母也可以积极帮助孩子存钱。 08 开始尽力而为地做事。 从被父母逼着做某件事,到非得做好某件事情不可,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。 主动的行为,就释放了很多积极的信号。 父母能读懂孩子的“主动”,就应该竭尽所能帮他,在他不要帮忙的时候,默默陪伴,别唠唠叨叨,别打退堂鼓。 很多的路,走了九十九步,能再主动一把,就有了一百步,路的尽头还是路,但一定是更加精彩的路。
09 周国平说:“编织美丽的梦想时,不要用你眼中的现实去纠正他。” 孩子虽然是因为你而来,但是终究要为自己而活。 发现孩子变好的每一个细节,并且表示支持。假以时日,你会发现,孩子的人生,越发丰满。 让我们为孩子打造一个温馨的港湾吧,没有强求,没有埋怨,只有携手。 作者:布衣粗食。 关注我的文字,走进你的心灵。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。
|